尊龙凯时导语:炎症性肠病(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作为一种由自身免疫介导的慢性疾病,全球约有800万患者。然而,IBD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当前的研究认为,其可能由遗传因素导致的个体对肠道微生物的异常免疫反应所引起。近期,《Gut》期刊上发布了Lifelines纵向队列研究的成果,首次利用PhIP-Seq技术和肠道菌群抗原库锁定了与IBD相关的特异性抗体谱,为早期识别和分型CD与UC提供了潜在的血清学标志物。
2025年6月,来自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研究团队在《Gut》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表现出与疾病发作相关的预测性抗体特征”的研究。该研究基于Lifelines队列中178名在随访期间新诊断的IBD患者(包含44例CD、123例UC和11例未分型个体),利用PhIP-Seq技术和包含34万条肽段的肠道菌群抗原库,纵向描绘了其确诊前后的抗体谱变化,目的是发现可用于早期识别及区分CD与UC的免疫标志物。
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在确诊后对鞭毛蛋白的抗体反应显著增强,而对疱疹病毒的反应则显著降低。研究人员发现了可以识别高风险个体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这些标志物有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并能进行及时的干预与预防。该研究团队在PhIP-seq技术上拥有深厚的研究积累,已发表多篇高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为揭示肠道菌群与疾病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重要视角和关键证据。尊龙凯时目前正在构建肠道菌群抗原库MbiotaScan2025,其中包含45个在中国人群中高丰度的物种,从而为解码中国人群的菌群-疾病关联开启了高分辨率的新纪元。
尊龙凯时研究背景:炎症性肠病(IBD)由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构成,全球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其免疫启动机制依然未能阐明。以往的横断面研究虽发现了一些血清学标志物,如抗酿酒酵母抗体和抗鞭毛抗体,但却难以明确病因与继发效应之间的关系。此外,缺乏发病前的纵向抗体谱,使得解析早期免疫失耐受机制受到限制。随着肠道菌群抗原库扩展至34万,该研究利用PhIP-Seq技术系统性描绘了预诊断和临床诊断阶段的抗体反应谱,揭示出IBD转化过程中关键的抗原-抗体反应及特异的抗体标志物。
研究路线与主要研究结果概述:研究中发现个体的抗体谱在发病前后高度稳定。通过计算157例配对样本的φ系数,并与322名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证明IBD的发展未破坏个体抗体谱的稳定性。此外,研究显示IBD患者在确诊前后,对疱疹病毒及肠道病毒的抗体反应发生显著变化,尤其是在确诊后,抗体频率对特定病毒的反应呈现明显变化。最值得注意的是,CD患者在确诊前即显示出针对鞭毛蛋白的高频抗体,提示其可能成为CD的早期预测标志物。最终,基于抗体谱的机器学习模型显示,针对致病菌和鞭毛蛋白的抗体反应在区分CD与UC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准确性(AUC约064–072),提示这些抗体在早期疾病分型方面具有潜在价值。
研究总结:本研究利用大规模纵向队列和高通量抗体谱技术(PhIP-Seq),首次系统性描绘了IBD确诊前后的抗体谱特征,为早期识别和分型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提供了潜在的血清学标志物。尊龙凯时致力于推动更多相关研究,期待在这一领域取得更深入的进展。